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位置: 东营一道教育 > 公益活动 > 心理夜话
栏目导航
最新活动 
心理夜话 
 
2016年1月11日《心理夜话》艳玲 彭国霞
东营一道教育   2016-03-02 19:26:16 作者: 一道教育

《心理夜话》之青少年成长困惑

时间:2016111日 (星期一)

嘉宾: 燕玲  彭国霞

主题:让爱起航

主持人:开场

(轻音乐,推荐轻音乐《跪羊图》)

彭:夜深了,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与疲惫,此刻的你是否正斜倚在舒适的沙发中,又或许半卧在床畔。慢慢地,慢慢地放下嘈杂, 静静地,静静地打开心扉,在心理夜话栏目中,寻一盏指路的明灯,用心灵去倾听思绪绽放的声音……

亲爱的听众朋友,请轻轻地闭上双眼,放松你的头,放松你的脖子,放松你的双肩,放松你的整个身体,让你的思绪跟随我,穿越时光的河,回到那些渐行渐远,属于孩子,属于你,属于你们的曾经的时光……

还记得孩子的第一声哭泣吗?那个皱皱的小生命出现在你生命里的那一刻,你是否曾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那时候,你只有一个期望,看着他健康地成长……

还记得孩子第一次喊出妈妈吗?你兴奋地想告诉所有你认识的人,那时候的孩子,在你眼中简直像天才一样了不起……

还记得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吗?那时候,你最担心的是他开心吗?能吃饱饭吗?

还记得孩子第一次捧回奖状吗?你满含笑意,把那个软软的,润润的小身躯拥入怀中,轻声说出:宝贝,你是最棒的……

孩子受委屈的时候,总会第一个寻求你的安慰,

孩子开心的时候,总会第一个与你分享他的快乐,

那时候,他总是把爸爸、妈妈这样的字眼含在口中,似乎这样可以使他们变得拥有力量,无所不能……

时光,是否已经把你曾经的那个娃娃打造成了小学生,中学生?你依然爱着他,疼着他!可是,突然有一天,你发现,你的宝贝与你有了距离,她变得不再乖巧,开始顶嘴,抑或用一成不变地沉默应对你的暴跳如雷,开始躲着你,直至有一天她委屈地哭着说:你一点都不了解我,你从来都不懂我,你根本不爱我,……于是,你的心开始隐隐作痛,你真的不明白!你每天的付出,每天的辛苦为什么她就看不到?为什么总是这样不懂事?为什么……

其实,如果你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理,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上再去回顾你和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也许,就会发现,原来,自己的爱一直在背负一个叫做“茫然”的包袱。

主持人:亲爱的听众朋友,如果你想找到问题的症结,如果您希望能跟孩子建立一个亲密的关系,那就参与到今天的话题中来吧!您可以拨打栏目热线说出您和孩子之间的困惑,也可以通过我们的栏目,跟您的孩子说句心里话,抑或说出自己对孩子爱的期望。让我们的爱在这个静谧的夜晚,起航……

(音乐)

燕老师:身为父母,我们一直在努力给孩子打造一个舒适的成长环境宁可自己吃苦,也努力去满足孩子的需求,我们牺牲了很多自己的时间,用“无私”去演绎最平凡的父爱、母爱。但是,很遗憾的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不是不爱孩子,只是不会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生活中我们都是如何付出和表达爱的吧:

为了让孩子能过上优越的生活,父母往往会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不辞劳苦,有时候为了工作,我们不得不加班加点,只为自己的孩子能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用得好一点;

为了让孩子取得一个好的成绩,父母往往会拖着一天的疲惫,给孩子讲题;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我们省吃俭用,交齐了一个个特长班,辅导班的费用;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身为父母在无声地表达自己的爱!

那么,为什么孩子却依然觉得缺乏爱呢?我觉得,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的孩子当下最需要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主持人:是的,这也是今天咱们要反思的第一个问题:当下,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亲爱的听众朋友,请轻轻闭上双眼,让孩子的面庞出现在您的大脑中,然后,看着他,用心听一听,您的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语速缓慢)

(音乐留白)

主持人:岁月匆匆,我们常常会感到,孩子在不知不觉间已经长大,而我们,似乎很少静下来,去倾听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燕老师:是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曾提到五个层面:最底层的是生理上的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接下来是归属与爱的需求然后是尊重需求最后才是自我实现需求我们不难发现,越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越侧重于第一个层次,也就是生理上的需求!总觉得,现在努力多干点儿,孩子将来的压力就可以小一点。殊不知,现在的忙碌也好,辛苦也罢,在父母疲于奔命的时候,其实,大人看重的种种也许在孩子心里都不被重视,都比不上一个轻轻的拥抱。

彭:是的,其实,不同的年龄层次,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不同的时机下,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会有所差异,这种需求有时候不是言语的索取,有时候甚至会是口是心非,这就需要身为父母的我们学会辨析,弄清楚孩子真正的需求。举个例子,很多恋爱中的男女,当女孩子哭着说,我不需要你,你离开的时候,如果男孩子反过来上前轻轻抱住女孩儿的肩膀,女孩儿往往就不会再生气了。其实,孩子也时常会有这样看似口不对心的举动,比如,当他考试没有考好,站在你面前,跟你说:妈妈,我错了,我下次一定改。其实,他背后的真实渴望也许是:妈妈,这次没考好,我很难过,我希望你能抱抱我,我也很害怕你生气,为了让你不生气,我现在必须要努力想哪些话可以抚慰你愤怒的心。

主持人:这样说来,我似乎可以感受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小的身躯,忐忑地颤栗在愤怒的父母面前,无奈又无助。可是,为了抚慰家长愤怒的心情,他还必须要绞尽脑汁去想什么样的话可以让父母不愤怒。更像是孩子在关心家长。作为他们的父母,我们是不是会感觉到那么一丝歉疚呢?

燕老师:是的,其实,孩子的这种状态是不是真正的反省?这也就是我们常常疑惑的,为什么很多孩子会同一个错误重复多次出现,从某一方面讲,是他从来没有沉下心真正去分析过。面对孩子没有考好的现状,家长的体会往往是愤怒,失望,继而会将情绪通过神情表露出来,不自觉就会处于一种指责的状态,甚至会说一些伤害孩子自尊的话。其实,解决的,只是作为父母自身的情绪问题,简单讲,就是只顾了自己先解气再说,至于,自己的话对孩子有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哪种方式更利于孩子前行,往往并没有深虑。

主持人:说到这里,我就有疑问了,我有个朋友,她读过很多关于教育的书籍,跟孩子沟通也很有技巧,比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她会给孩子减压,说:分数不重要,关键是,你看一看哪里出错了。或者,当孩子说:马上要考试了,我觉得我考不好,很有压力。朋友会说:有什么压力呀?我又不是那么看重你的分数,只要努力了放开了考就好了嘛!可是,她的孩子依然是放不下心结,这里的问题又出现在哪里呢?

彭:其实,这不是一个个案现象,有很多父母都会存在这样的困惑:我都跟他说得这么好了,怎么他依然说我不理解他呢?其实,多数原因是出在家长并没有从内心接纳孩子的不完美,不够好。这种不接纳往往会透过你的语气传递出来。很多时候,家长为了鼓励孩子其实是刻意压抑自己心中的不满,但这种不满又往往会压抑不住地传递出来。其实,孩子有时候比大人更敏感,他们往往可以敏锐地捕捉到大人内心真实的情感。比如:当你掐着腰,斜睨着眼神说:有什么好害怕的呀,不就是一场小小的考试吗?其实,孩子感受到的也许是:妈妈觉得我不够勇敢。

主持人:我觉得,做好家长其实真的挺难的,那么我们该怎样捕捉孩子的需求呢?又该怎样给予恰当的表达呢?

彭:在这里,不妨教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那就是用心去体会:体会孩子的开心,给她一个微笑;体会孩子的成功,给她一个赞赏;体会孩子的难过,给她一个拥抱;体会孩子的无助,给她一份支持,体会孩子的失败,给她以鼓励,体会孩子的孤独,给她以陪伴,体会孩子的独立,给她一个自主的空间……

主持人:这大概,是我们做为家长需要修的一门功课了。这里,就又引出了我们的一个话题,在明白了孩子的需求之后,我们该怎样表达,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呢。

燕老师: 这里那就牵扯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孩子,我爱你,可我该怎样表达才能让你感受到我的爱呢?我可以提供给家长朋友种沟通的方法:首先是要正面表达情绪,就是把心里的想法情绪表达出来,而不是带着情绪说话。(带着情绪说话很多时候表达的不是真实的想法,往往关心会变成指责。)

举例:丈夫去喝酒回家晚了,妻子担心得一直等到半夜丈夫回来,我们都看得出来,这个妻子是爱丈夫的,但, 表达出来却是:你还知道回来啊,我等你到现在我容易吗?嫁给你倒霉死了,这么让人操心!你看人家谁谁谁的老公多么体贴等等,给爱人的感受就变成了:我这么差劲,这是嫌我不如别人呀!我回来这么晚,一句问候都没有,老婆一点都不关心我!

主持人评论:

燕老师:任何负面情绪后面都有正向的愿望,关键是表达出来的是否是自己的本意。孩子也是这样的,比如,出门前,妈妈因为怕孩子冷,往往会提着一件大衣说:穿这件,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大人往往责怪孩子不知道冷热,接下来就是一通的牢骚,结果反而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我就不穿”,结果,以爱开场的对白结果是用愤怒收场。

    其次,爱要适度表达。

很多事情还要辩证地去看、去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度,要适度表达。如果过度表达会适得其反。

例如:对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孩子,例如青春期的孩子,表达爱又不能太直白。“我很想你呀,我多关心你呀……他会觉得好肉麻、很假,以为我傻我看不出来吗?

心理学上讲,我们要无条件接纳孩子。真正做到接纳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比如:也许,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够好,你需要接纳他也许并不聪明的事实,这样,就不会给他以超出负荷的压力;再比如,你接纳了孩子跑步不快的事实,你就不会再逼着他去做一名运动员,也许,做科学实验会更适合他;你接纳了他打碎了你的苹果手机的事实,也许就不会令自己暴跳如雷。接纳可以让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摆正自己的心态,继而可以理性地去处理一些问题。

主持人: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成:孩子犯了错我也不能批评他,接受他犯的错

燕老师:不是的。接纳孩子,在某种意义上也包括接纳他所犯下的错误,但是,接纳只是可以帮助我们更理性地去处理问题,并不是放任孩子的错误不予理会,视而不见。相反,我们需要更理性,更深刻的去思考:如何帮孩子认识到不足,合理弥补错误。

    孩子犯了错要批评,但是批评要讲究方法。把孩子与错误分开。就事论事,不要给错误升级。

比如:孩子这次作业做错了好几道题,只针对这件事批评,说:你这部分知识掌握的不好呀!如果不弄懂,错误会不会越攒越多呢?

再细心点的的父母会问的更仔细,是因为什么?是上课听课没明白还是上课走神了?弄清原因,以后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不要埋怨:你这孩子怎么搞的,这部分学得这么差!以后做事能不能认真点?别给我丢脸!这一说就给错误升级了,他做事不认真,说多了他就给自己贴标签了:我是不认真的孩子,以后再出错他就坦然了。学习不好不是我的事,丢的是你的人,他反倒不难过了。

彭:很赞同燕老师的说法,当家长接纳了孩子复杂的感情后,孩子才会告诉你她真正的烦恼。前段时间,我读过一本书《怎样说孩子才肯学》,其实就是符合了这一条。

在这里,可以给大家提供几条处理亲子间问题的建议:

首先,不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比如:当孩子在读书的时候说“太无聊了”时,如果我们说“不对呀,这本书很好看呀?”,当孩子说“这件事好难呀”时,家长说“多简单呀,这有什么难的?”,其实,在孩子听来,是一种父母对自己能力的贬低,是一种不被理解。

其次,不要孩子最沮丧的时候给她讲道理,比如,当他考试不好时,不需要告诉他你应该怎样怎样做,因为,当一个人快淹死的时候,最新需要的是有人拉他一把,而不是教他怎样游泳。

第三,要想让孩子记住你的话,就需要孩子在情绪上做好接受的准备,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切记:命令越多,孩子的反抗也会越多。

第四:家长也要尝试把自己的情感直截了当地表达给孩子,比如:我现在很生气;我需要你的配合等等,避免孩子花太多的心思猜测你的情绪。

第五:面孩子的错误,我们可以用描述事实的方式代替说教。比如,孩子把衣服弄脏了,你只需要描述一句你的衣服脏了,其实就够了,但家长往往会加上一句“刚给你洗的,才穿几天就脏了”等等。

此外,还可以用“提示你该怎么做”代替指责;用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方式来代替命令;家长在自己情绪难以控制时,用纸条代替正面的交流等等。

主持人:评论

彭::在这里,特别忌讳的就是指责,大家可以尝试换一种语气来,比如:面对孩子脏乱差的房间,可以扮演南方美女说:哦,房间这么乱,我要晕过去了,快来扶我一把。抑或扮演机器人:所有玩具、书、鞋子、香蕉皮需要在吃饭前,从地面上消失,某某机器人,请立刻行动等等。尤其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往往会很开心地去收拾房间。

燕:家长还可以用描述正面的方式去提醒孩子的错误。比如:当面对孩子没有完成的作业时,家长往往会说:你还有两个大题没做,照这个速度,你今天别想完成作业。其实我们可以说:你已经完成了三个大题,现在,只剩两个题了。孩子会更乐于接受。

主持人:我觉得,做为家长,要想做到以上所谈的这些,其实是挺难的,也许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首先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那我想问问,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不是就不能跟孩子发火了呢?

燕老师:当孩子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时,严厉的批评是需要的,孩子从没有看到父母发这么大的火,他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严重性,引起重视,坚决改掉。

主持人:其实,总结一下,就是家长要给孩子充分地接纳,理解和尊重,多一些正能量的引领,少一些负面的影响。那么,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因素才能够让孩子被爱包融呢?

燕老师:家长们都非常关心孩子,希望孩子将来过上舒服的日子,所以平时孩子的管教会严一些,这没有关系,但是在严中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让爱在家庭中流动起来。

我们都说家庭是爱的港湾,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情的地方。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能量,但是有些人是正能量,有些人是负能量,家庭要让孩子感受到爱,让孩子的心里充盈着爱,他们才会是踏实的、安全的、才会产生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全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那么首先就是给孩子提供一个温馨的港湾,做子女永远的心理依靠。

   温馨的家庭给子女一个永远的心理依靠

       父母相敬如宾、尊老爱幼、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创业等美德对子女的潜移默化是长久而深远的。给子女一个可靠的经济保证很重要,而给子女一个温馨可靠的亲情环境更为重要。

我们知道,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单亲家庭的孩子会或多或少地有一些问题的根源。

比如我曾经接过这样一个个案:有这样一名女孩子,初中高年级时不遵守校规留着长长的刘海挡住眼睛,有一个同学们都知道所谓“男友”,成绩始终在年级倒数十名之内。后来与她交流时了解到她父母离异多年,她隔周来一次父亲家,父亲经常在外,这个女孩儿便常常处于一个无人监管的状态,于是交了不合适的朋友,学了不良习气。

跟家长谈话时,父母两人虽已离婚多年,还是互相报怨、互相指责,这个孩子能感受到爱吗?不能,所以他有所谓的“男朋友”,是因为她在男朋友这里能得到一些关爱,这正是家庭缺失爱的后果。

还有的再组家庭,关系比较复杂,如果夫妻双方不能很好地处理亲生子女与继子女之间的关系的话,孩子往往容易陷在一种复杂的矛盾中,内心产生不被关爱的感受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上中学的男孩儿周围的人都反应他爱打仗,在会谈中,我问他:父亲关心吗?他哭了,我说:我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委屈与难过,你愿意跟我说一说吗?经过深层交心知道:孩子的父母离异多年,父亲再婚,后母对他不好,父亲经常在外面工作管不上他,每当他和同学打架的时候,老师就会叫家长,孩子其实是在通过这种方式引起父亲注意

主持人:

因为缺少父亲会关心,哪怕是父爱这种被教训的形式出现,也比生活中没有父亲强。这样看来,孩子爱打架的背后,真的有很多的酸楚在里面。

彭:其实,也不是每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一定有问题?只要处理好关系,孩子一样会阳光快乐。单亲家庭也有做得很好的,关键是离婚不能让孩子感到被遗弃,要让孩子用加法思维去看到父母的离异和再婚,就是,母亲这边会多一个疼爱自己的父亲,父亲那边会多一个疼爱自己的母亲。孩子无论跟着谁,都不要剥夺孩子见另一方的权利。因为,孩子不是大人之间战争的武器。一旦将孩子当做武器,受伤的终将是孩子。

燕老师:对,相比而言,夫妻的感情不和对孩子造成的伤害更大。有些家庭夫妻关系紧张,整天吵架甚至打架,孩子在这样的家中如何找到安全感?如何感受到爱?他根本就不能静心去学习。

我曾遇到过一个案例,一名初中男生因为父母整天吵架厌学……

家庭系统排列是讲究家庭秩序的,家庭中长幼有序、每个家庭成员地位是不一样的。父母是孩子的天,天不牢,地动山摇。孩子是无法安心生活和学习的。

父母的地位是高于子女的,夫妻关系在家庭中应该排在第一位。夫妻关系好,家庭才稳固。夫妻关系出了问题,要寻找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不要让孩子参与进来。有的父母一方受了委屈,跟孩子诉说对方的不是,让孩子评评理。这是把孩子置于了不恰当的位置。爸爸、妈妈、是他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无论你们是否相爱,你们都跟他有血缘关系,都是他的亲人。无论是爸爸还是妈妈受到贬损,都会在孩子潜意识里留下自己生命的低价值感,因为他的生命来自于这个人。

家庭中孩子会有弱势认同,家庭中受欺负的那个人或者总是遭到批判的那个人,孩子虽然可能会表现出不认可,但潜意识里会追随他,潜意识里的东西有时是人们感觉不到的,但对人的影响力却很深。

举例:初中一名女生   从她的画中看出她心灵是有些创伤的。    心疼妈妈、流泪、承担了一个孩子不该承担的责任。

评:心疼妈妈是要爸爸去做的,她在替爸爸做这件事,她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去与妈妈相处。这个负能量使她的心无法静下来专注的学习。

彭: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参加的一个心理公益活动,其中有一位女孩儿,大约二十五六岁的样子,她不顾有众人在场,嚎啕痛苦,诉说着自己对父母关系的无奈,诉说着自己对母亲的心疼,以至于影响到了她现在的家庭生活状态。我们会看到,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有多么深远,很多家长会误以为:小小孩子,懂什么呀?长大后就全忘了,其实,心理学中常出现三个词:意识,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大家所谓的遗忘只是意识层面的遗忘,某一种东西会被压抑在潜意识或集体潜意识,这种压抑有时候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甚至是下一代。

     这似乎很难理解,我们可以借助这样一种现象来理解:

    当今社会,常常会听到关于老夫少妻的话题,其实:关系中女性的童年一般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女孩小时候缺乏父爱,这种过度“饥渴”会使她们记忆深刻,结果是她们在潜意识里不自觉地会从年龄差别较大的男人身上寻找父爱的感觉,期望能够在他们的身上体验父爱,被像父亲一样的丈夫精心呵护。

另一种是,女孩从小崇尚父亲,觉得父亲非常完美,因此他们按照父亲的标准来寻找丈夫。她们往往不管自己多大年纪了,都会对父亲爱恋进行到底。对于这些女性来说,年龄差不多的男子未必如他们想像中的成熟、稳重。

燕老师:是的,这就是潜意识里童年的生活状态对一个人的影响。

童年的经历情感体验影响人一生。童年的某些缺失常常让人一生负累。成年后那些缺乏安全感的人,我们往往可以从它的童年看到家庭中的阴影。

彭:其实,道理很多,但我们大多数人毕竟只是普通人,没有高深的心理学背景,没有学过教育学,有时候真的是不知道该怎样做才能让孩子享受到家庭和父母的爱,其实,也不必心慌,如果你实在什么都不会,还有一点你是可以做到的,那就是处理好夫妻之间的关系,家庭和睦,夫妻恩爱,从你们的言行中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被爱包容,自然而然就会继承到爱的能力,一个懂得爱,会感受爱,表达爱的孩子,才能更幸福,而看着自己的孩子一生幸福,不正是我们为人父母者最希望看到的吗?

燕老师:当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不会去追求自我实现。

家是孩子最后的堡垒,请不要让孩子无家可归

有一个案例可谈一谈:小学生被家长赶出家

主持人总结评论:

总结参考:

传统好妈妈标准:

1.善于理家,如清扫、做饭、做针线活等;

2.照顾孩子,安排好子女的吃饭、穿衣、洗漱、安全等;

3.训练孩子懂规矩,养成良好习惯,安排孩子的生活;

4.教育孩子守秩序,听话,奖励他们的好行为,纠正他们的错误;

5.培养孩子的良好道德和性格,建立宗教信仰等。

现代好妈妈标准:

1.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鼓励其独立性,教他们适应生活;

2.注意孩子的情绪发展,使孩子保持愉快、满足、无忧无虑的情绪状态;

3.帮助孩子在社会学方面不断发展,给孩子提供玩具、学习条件和游戏伙伴,指导孩子游戏和学习;

4.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提供各种心理刺激,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学习能力;

5.引导孩子理解事物,使他们在儿童水平上安排生活,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

6.爱孩子,与孩子分享快乐,对孩子说的话感兴趣;

7.镇定、愉快,有幽默感,经常面带笑容。

彭:是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生理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关于一道 心理学院 学生教育 企业咨询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
  心理培训 学习力提升 服务内容 活动公告  
  心理咨询 家长课堂 案例分享 最新动态  
  心灵之约 就学指导 企业文化    
鲁ICP备150316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