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位置: 东营一道教育 > 公益活动 > 心理夜话
栏目导航
最新活动 
心理夜话 
 
2015年12月10日《心理夜话》景超 张义萍
东营一道教育   2016-03-03 17:12:13 作者: 一道教育

《心理夜话》之《别让手机成为沟通的障碍》文案

时      间:12月10日
主题策划人:景超  张义萍

主持人:曼妮
主      题:别让手机成为你情感交流的替代品
引用音乐:

大纲:
1、手机在生活中的面面观
2、手机依赖症的特征及其心理分析
3、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及其如何实现

主持人:近年,手机更新换代一直保持较快速度,阅读、摄像、音乐、游戏等娱乐功能的加入,使得手机成为人们打发零散空闲时间的手段因为手机功能不断丰富,满足了人们的多样需求 ,通话 、聊天 、上网 、游戏……久而久之,难免让人产生依赖感。两位老师咱们今天的话题是关于别让手机成为你情感交流的替代品,基于什么原因选择这个话题呢?

景超:先说一个案例:大学毕业还不到三年的晓海是一所中学教师,他总结自己一天的生活:“手机”是唯一不能少的关键词。确实,早晨手机闹铃把他叫醒,醒来以后晓海第一眼先看手机有没有信息和未接来电,每天用手机更新微博,用手机上网玩游戏,在单位用手机跟亲朋好友通电话,睡前玩会儿手机也成为习惯。“出门前必检查的三样东西:房门钥匙、钱包和手机。”这成了晓海的口头禅,也是他真实生活的写照。有一次晓海去学校上班忘了带手机,坐在教师办公室感觉浑身别扭,老是担心有人给自己打电话发短信,备课和批改作业根本静不下心来,最后只能向领导请假回家拿手机。“我可以几天不见女朋友,但是不能一天不见手机。”晓海从高中第一部只能通话的直板手机到现在的苹果iPhone,手机以每年一部的速度在更换。刚开始只是方便他和父母及同学朋友的联系,后来用手机玩游戏、上网,到现在发微博甚至买东西。如果没有了手机,晓海真的难以想像他将怎么生活下去!

主持人:如今,在公共场合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情景,每人手里有一部手机,大家都在对着手机说、听、看或埋头不停地输入信息。手机与生活已经紧密联系在一起,许多人像晓海这样,一旦没带手机,就觉得不自在

张义萍:这种症状我们叫“手机依赖症”,主要表现是:手机不在身边就心烦意乱,难以控制急躁情绪,导致无法进行正常工作;手机在身边时,每隔几分钟就想去看看手机是否有新信息或未接电话,听见别人手机响也会下意识地看自己的手机……显然,手机依赖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景超:是的。根据一家市场调查公司发布的调查结果,25- 34岁年龄段的人群对手机的依赖程度最高,其次是16- 24岁年龄段青少年和50岁以上中老年用户,公司白领对手机依赖程度最高。其实,产生手机依赖的根本原因,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的高压力下产生的信息焦虑。

主持人:信息焦虑?可是目前手机智能操作系统集合社交网站、网络购物等应用,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什么支付宝、淘宝呀,可以说越来越多的功能跟手机捆绑在一起,离开手机之后,自然就会觉得不方便。对于信息焦虑,两位老师是否给听众一些提示呢?

景超:我们知道,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在海量信息面前,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由于担心错过可能有价值的信息,就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或者搜集更多信息,最终产生信息焦虑的心理。

张义萍:是的,我认为信息焦虑可分为焦虑、恐惧、抑郁、狂躁四个层面。所谓焦虑层面,是指一旦缺少信息来源便会有不正常的行为状态,比如发呆、不习惯面对面交流等;恐惧层面是指持续没有信息接收24小时以上,会出现恐慌心理;抑郁层面则表现为希望每次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并且会为自己获取信息不足感到失望;而狂躁层面,则指沉浸在海量信息中不能自拔,生活在自我感觉良好的幻觉中。而在每一层面的信息焦虑中,手机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景超:在身体健康方面,手机辐射以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对视力有害而且会增加疲劳感;过度依赖手机会占用人们的正常休息或者锻炼身体的时间,对身体健康也不利。在心理健康方面,手机依赖症会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导致无法集中精力完成工作,正常生活也会受到影响。

主持人:手机依赖既然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那出现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景超:像晓海一类的手机依赖症患者,要引起重视并及时排解,防止其发展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为工作需要和生活习惯原因患上手机依赖症的人群,可以尝试在工作和生活需要之余尽量减少使用手机的频率,多和别人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同时,要学会转移注意力,淡化手机在自己心中的印象。

主持人:沟通过度依赖手机会导致人与人之间见面交流减少,而面对面交流的缺失,可能会使得亲情、友情淡化。张老师您怎么看呢?

张义萍:如果是因为玩游戏上网等娱乐功能产生的手机依赖,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让手机的功能简单化。自我控制并且转移注意力,减少使用手机娱乐功能的次数。使自己的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而对于因为信息焦虑而产生的手机依赖,关键在于调整心态,更加理性地面对、获取以及处理信息。一方面,可以采取“休克疗法”,让自己暂时远离手机,减轻手机给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应丰富自己获取信息的途径,不要单单依靠手机,多读书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重心从手机上转移,从而克服自己对手机的依赖,让生活回到正常状态。

景超:是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主持人:老人想与孙辈说话,孙辈却与手机亲密,视爷爷如无物,自讨无趣之余,爷爷摔盘而去……这简直是反“手机依赖症”的宣传片创意。不知何时起,在餐桌、在地铁、在开会,甚至在被窝、在厕所,掏出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已成了许多人的“习惯动作”,有人甚至将手机称为现代人的“体外器官”。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手机没带在身边就心烦意乱、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就以为关机了、听到别人的手机响下意识掏出自己的手机……在精神病学上说,这算不算是一种强迫症呢? 两位老师出现了这种情况改怎么办呢?

张义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信息的渴求,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从手机中可以获得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在和亲人相处,与别人交往时,不妨将手机调成静音甚至关机,以面对面的交流,提高沟通效果,增进彼此情谊。德国前总统霍斯特.克勒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每天都要花好几小时发短信或是上网聊天,而没有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我想这是有些可悲的。” 

景超:科技的发展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手机的“双刃剑效应”也让越来越多的现代人沦为“机奴”,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像新闻报道中这样,年轻人因为沉溺于玩手机而冷落了老人导致老人摔盘子以示抗议的现象,只不过是现代人所患“手机依赖症”的一个缩影而已,类似这样因为埋头玩手机而冷落了亲情、耽误了工作、妨碍了生活的事情,比比皆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最该被扔出去的,不是老人手里的盘子,而是年轻人手中的手机。 

张义萍:手机,本为让人们交流更方便,沟通更迅捷,结果却让拥有者依赖上手机,将手机当作玩偶,反而为人们的交流制造了隔阂,使得亲情与友情更加疏离,个人变得更加“孤独”,实在出乎意料。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份调查表。如果下列问题一半以上回答是肯定的,那你可能已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1、你是否总把手机放在身上,没带就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做其他事情?

  2、当一段时间手机铃声不响,你会不会感到不适应并下意识地看一下是否有未接电话?

  3、会不会总有“手机响了”的幻觉,甚至把别人铃声当做自己的。

  4、接听电话时你是不是常觉得耳旁有手机的辐射波环绕?

  5、你是否经常下意识地找手机,不时拿出手机看看?

  6、你是否害怕手机自动关机?

  7、你晚上睡觉也开着手机吗?

  8、当手机经常连不上线、收不到信号,你会不会感到焦虑和无力,脾气也暴躁起来?

  9、最近经常有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出现吗?

主持人:,过度使用手机就像是药物成瘾,一旦产生了心理上的依赖,就难以戒除,于是就更加沉浸在自己用拇指建造的封闭世界里,把个人变成一个“孤独星球”。

景超:现代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需要手机的各种功能来填补内心的空虚和寂寞等等。 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本该具备的一些正常能力却在逐渐消退,比如与人相处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这种能力上的消退,最终会影响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毕竟,我们最终还要活在现实中,而不是活在虚拟的手机世界里。从这个角度说,现代人是该到了重视、反思“手机依赖症”的时候了。 

张义萍:首先需要我们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手机,需要我们从内心把它当成是一个工具来看,而不是一种精神依赖品。具体说来,就是需要用到手机的时候,才去拿手机;不用的时候,就把它“束之高阁”,就像我们饿的时候才去吃饭,不饿的时候就不用强塞一样。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不妨听从专家的建议,有意识地把手机放到一边,通过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能够不用手机完成的事情,尽量不用手机,等我们慢慢戒除对手机的过分依赖,它自然就会回归“工具”的角色。 

主持人: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甚至有部分人已经离不开手机,这种情况已经上升到一个心理问题的层面,手机其实也是另一个虚拟的世界,如何缓解对手机的依赖呢?

景超:现代社会工作压力大,人际交往日益频繁,信息更新流通速度快,这些原因使得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手机无形中在这些人的心里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旦手机没电或来电频率突然降低就会出现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工作压力大,对手机的依赖性也相对较大,这种心理的不适应状况在白领人群中的发生率也出现了增多的趋势。此外,一些性格内向、缺乏自信的人是感染“手机依赖症”的高发人群。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还有一些人通过频繁接电话来向别人显示自己工作繁忙,以此证明自己在社会上的重要性,从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张义萍: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只要能够正视它,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缓解这种症状。因为工作性质的转变而对手机产生依赖的人,实际上是由于部分固定交际对象的突然消失而带来的交流欲望的中断。这类人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利用闲暇时间参加一些联谊活动,定时和几个固定好友小聚谈天来排解抑郁的情绪,使自己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工作。如果是对手机习惯性依赖的人,则应多在现实生活中积极与人交谈,多读读书、看看报,通过自我约束逐渐减少不必要使用手机的次数,尽量将生活的重心从手机上转移。如果客观条件允许,最好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如:听音乐、外出散步、郊游、健身等。如果对手机依赖过于严重,就要去看心理医生,以免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张义萍:我在这里推荐一2014年获奖的短片名是《手机人生谢谢。


结束语:手机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让我们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希望大家在埋头玩手机的同时不要忽略了沿途的风景。

备用资料:

低头族,已然成为了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人们低头看着高科技的手机,平板电脑,只专注于自己手掌上的方寸之地, 而渐渐的开始疏远美好的生活,冷漠温馨的周遭。《低头人生》欲以一种冷幽默的手法对这个社会现状进行勾画并试图进行反思。

三大心理因素是手机依赖症的主因

发布时间:2014-01-08 

  对于手机依赖症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更多的去依赖手机呢?有哪些心理因素是最关键的呢?要怎么预防才能摆脱呢?下面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1.渴望与社会建立联系

  当今社会,手机的使用已成为一种社会文化,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也在社会网络的建构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连心理咨询师徐扬分析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个体,需要借助手机来维持自身的社会关系,也可以说,人们对手机的使用,代表着个体对社会的融入程度。而时刻关注来自手机的信息,也体现着个体在社会网络中担心失去自己的一席之地、害怕很多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的心理。“这可能也是人们对手机产生依赖的根本原因。”

  2.压力大,人际圈子窄

  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承担着重重的压力。在生活单调、不充实和快节奏的环境中,多数人没有机会扩大人际接触面,很多人都可能感受着内心空虚、缺乏存在感和浮躁的心理状态。“也正因为空虚,所以需要有内容来填充,而智能手机、网络等电子设备和媒介就恰恰起到了这种填充的作用。 ”专家说。

  3.缺乏安全感,需要得到认同

  不得不承认,社交与人际关系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困扰因素。徐扬表示,当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不快、挫折时,网络上的虚拟生活会让人们的心理暂时获得安慰,也会产生安全感。“通过手机提供的信息,不仅可以提升与外界接触的亲密感,更可以达到对个人价值的认同。 ”但是,对现实世界的逃避或拒绝,会让自己越来越沉溺于独处的氛围中,也会让人越来越不适应现实世界里的真实生活。危害不小对生理和心理都有损害。

  以上的这几点就是造成手机依赖的主要问题,除了上面的几点,还有其他因素也是有着相关的,所以大家要时刻警惕不要过度使用手机。

1.学会倾听:夫妻之间的交流肯定是需要对方的倾听,若连倾听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交流呢?所以夫妻间的情感交流就必须先学会倾听。

2.创造讲话的机会:家庭中,夫妻可以一边做着事情,一边聊天。聊天的内容可以是生活中的琐事,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能够有效增加彼此的感情。

3.创造共同的话题:夫妻之间肯定会有彼此共同的话题或者爱好,你不知道的话,只是你未认真观察。想一想彼此以前经常在一起做的事情,是不是很怀恋?没事可以回忆回忆,抽个空彼此可以再去“疯狂疯狂”。

4.忘记以前的事情:不管夫妻之间发生了什么矛盾,都不要再提以前的事情了,毕竟以前都过去了,就让它随风而去吧!遇到矛盾、分歧就需要彼此沟通交流,去解决、去协商,而不是翻旧事,冷眼相对,这样并不能解决问题。

5.学会控制情绪:我们有时候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一时冲动,事后却很后悔,又拉不下脸面去道歉。所以我们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把自己的坏脾气留给了最爱自己的人,这样只会是伤害。遇事不要冲动,不要急于做决定,先冷静下来,好好的想一想,换位思考一下。

6.学会拥抱、亲吻:拥有、亲吻是拉近彼此的最好方法, 让彼此的心能够更加了解对方,感受到对方浓浓的爱意。

关于一道 心理学院 学生教育 企业咨询 公益活动 联系我们
  心理培训 学习力提升 服务内容 活动公告  
  心理咨询 家长课堂 案例分享 最新动态  
  心灵之约 就学指导 企业文化    
鲁ICP备15031600号